陈屋桥下青石板,渔舟垂钓谁唱晚,听潺潺溪水渔声悠悠,是何人在黄昏后,披着心事沿石路走。阵阵复活的夏风,吹动如柴青衫袖,溪水泛着波光,石板路上人影垂青水纹,步履遥遥忆春光。宛转又上小桥头,四野寂静,斜阳思念映土楼。垂钓的人,似问渔樵何处有,一步追思一回首,只见静如止水却听闻冇声。
思之声声如风拂,又似溪水匆匆流,风雨伶仃,年少青丝,晨昏常相伴,苦乐总相守。相逢总是短暂,恨不得时光凝固,皎洁月光下散步的人,化作尘埃又如烟如雾如春秋,忘不了山谷的回声,可能是远方的汽笛声。生命叹息时间偷走的羞涩,归去放牧在那遥远的地方。
【村庄简介】
“陈俗摒弃,先行先试打造宜居环境;屋堂雀跃,干事创业建设美丽乡村”。
上杭县溪口镇,镶嵌在闽西红土的新星,温泉旅游休闲度假小镇,老革命根据地,杭川东大门。在溪口镇东南部有一特色乡村陈屋,东与下锦坊、高斜岽大山毗邻;南与当丰凹连接;西北与大洋坝市场相连;北邻鸡衍寨。亦为山灵水秀之地,文脉相承,杰士辈出,在杭川东南大地传为佳话。全村总面积1556.73公顷(23351亩),其中有耕地940亩、林业用地9352亩,下辖陈屋、杨梅凹、礤坑头、燕岩、苏前5个自然村,8个村民小组,218户,总人口900余人,党员43人,村两委干部5人,村民有陈、魏、傅、龚四个姓,陈姓居多。陈屋村民风淳朴,村民勤劳善良,村两委干部团结一致,兢兢业业致力于乡村建设,该村曾多次被评为“文明村”、“平安村”等荣誉称号。
清新陈屋,是你远离雾霾之苦、远离城市喧嚣繁杂、修身养性的绝佳之选。这里有清新的山风,这里有甘甜的山泉,这里有清澈见底的溪流;这里的一花一草、一树一木充满着灵气生机;这里气候湿润,山清水秀,空气清新、民风淳朴,这里的一切无不透露着纯朴真挚的乡间文化,这里是村民茶余饭后休闲散步的好去处。陈屋村以红军医院为核心点,沿村部农民公园、沿溪休闲健身步道、垂钓常青石板街、陈氏大宗祠,往上连接杨梅凹,向下延伸至大洋坝沿溪步道,打造成了别具一格的“小桥流水人家”景观休闲带。
“潺潺溪水,渔声悠悠,陈屋桥下青石板,渔舟垂钓谁唱晚,是何人在黄昏后,踏着轻盈沿石路走。夕阳西下,斜阳别溪泛着波光,渔翁人影,垂青水纹,步履遥遥忆春光。落幕降临,宛转又上古石桥头,四野寂静,凉风依人,携手戚戚几思量。”
在远离城市喧嚣的日子,亲临陈屋,看那清澈的溪水,时而水平如镜,时而涓涓细流,时而热情奔放;看那皎洁月光下散步的亲人,几携手,相搀扶,闲街信步嘘寒问暖;看那长青石板倚石而坐的渔翁,注目凝神,静心垂钓,却是一方怡然自得。
陈屋村书记陈群文介绍,该村今后将按照“旅游+体验”的发展思路,建设蔬菜瓜果采摘园、儒溪青石街垂钓中心、亲子一日游等旅游娱乐项目,焕发村庄新活力,吸引更多的外出乡贤回归桑梓重游踏青和八方游客轻松度假,助推全村生态休闲旅游开发。
【一村一品】
儒溪穿村而过,境内森林茂盛,土地肥沃,民风淳朴。陈屋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,积极引导农民向毛竹、烤烟、林下养殖等产业进行转型。村民经济收入主要依赖于山林竹木业和农业,烤烟、毛竹、芦柑是村里的主要产业;燕岩红姑因其质量上乘,风味独特,而远近闻名,博得诸多顾客的眷爱。
近年来,陈屋村村两委干部敢于先行先试,积极引进永安毛竹林经营管理模式,建立千亩竹林示范基地,逐步壮大全村毛竹产业,促进林下养蜂、养殖贵妃鸡、棘胸蛙等林下经济发展,创造了竹林经济效益和独特的旅游观赏效益;同时大力推动芦柑产业发展,在管理好现有芦柑基地的同时,积极争取上级扶持,鼓励芦柑种植户扩大种植规模,改造低产果园,推动芦柑产业发展,使之成为农民重要增收渠道;此外,继续引导生猪养殖户转产,利用拆除猪场养殖鸡、鸭、鹅等产业,让猪场拆除户实现转产致富。
【项目建设】
据村书记陈群文介绍:近年来,陈屋村村两委干部在上级党委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,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、先试先行的创新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履职,积极深入开展“三大攻坚战役”工作,精细谋划村级建设,促使各项事业得到良好发展。全村实现了“畅、亮、绿、美”多化建设,通过兴建拦水坝、防洪堤、垃圾填埋场、集中饮用水水源地水源保护区等工程,建设农民公园、农家书屋、幸福院、老年活动室等体育文化设施,极大改善了全村的人居环境和乡村面貌。
2015年7月,陈屋村被列入全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,总投资40万元,兴建了道路、防洪堤、绿化村庄;2016月5月,实施“千村整治,百村示范”宜居环境项目,总投资90万元,兴建了文化休闲长廊、搭建村部琉璃瓦、修缮红军医院、清洁村庄;2016年4月,实施陈屋幸福院建设,总投资23万元,兴建老年人活动中心、健身室、棋牌室、休息室。以上惠及民生项目按时竣工并投入使用,改造了全村宜居环境,为老百姓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,也为更好传承陈屋的红色历史文化提供了好场所。
【历史文物】
陈屋之独特地理位置,保存着诸多历史文物古迹。这里有气势辉煌的陈氏大宗祠,有闻名遐迩的红军土楼,有家财万贯的陈百万建筑遗址,有岁月雕琢的苏前古民居等古迹。
2013年,陈屋村在陈氏宗祠旧遗址的基础上投资100多万,修建了一座占地1000多平方的陈氏宗祠。整座宗祠独具特色,结构严谨、完整无缺、立体感强、气势磅礴集宫殿建筑和民间建筑为一体,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。宗祠的修建及开放,保护了文物古迹和民间传统建筑,陈氏后裔更是纷纷组团前来寻根谒祖、旅游观光、探讨血缘文化,促进了陈屋村转变为对外开发的窗口、联系海外侨胞的纽带、旅游观光的景点和连接四海的桥梁。
“万古长空,一朝风月,红旗越过儒溪,直下溪口陈屋。福地铭刻革命史,兴筱世迹永长存;青苔追忆红军院,古井缅怀革先烈。望穿古今多少事,一袭素衣最土楼。”
陈屋村内的大洋坝红军医院旧址(原名福兴楼,又称陈屋土楼),其“照见五蕴皆空”的历史感,更是给人留下了时光飞梭、岁月长流的印记。根据当地史料记载,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,距今已有230多年的悠久历史。土楼位于村部周围,溪口至虎岁公路6公里处,是一座土木结构,坐北朝南,长方形全合式四层围屋式楼房,占地1560平方米,建筑面积5649.5平方米,进深30米,面阔52米,共开124间。该土楼最早为陈屋村陈姓先祖避匪防乱所建,坚固宽敞,可做战时防守之用,既是古代建筑的精华,又是现代的革命产物。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部下石国宗曾在此驻军。1930年冬至1931年10月,在第一次、第二次、第三次反围剿作战期间,闽西苏维埃政府和红十二军在这里设立红军医院,医治了上千名在反“围剿”作战中光荣负伤的红军伤病员,为中国革命作出过重大贡献。1948年秋,大洋坝星聚小学设在陈屋土楼。解放后,当地学校师生和人民群众为了缅怀革命先烈,经常来此楼瞻仰,此楼成为当地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。1953年至1976年当地人民政府在此楼设立粮站,时间达24年,1986年6月,此楼被上级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。红军医院的巍峨屹立,再现了艰苦岁月中客家先民勤劳俭朴、忠厚善良、奋斗不息、英勇坚贞的历史写照,蕴藏着巨大的民族精神。追溯革命历史,传递时代脉动,承载岁月潮声,留下永恒印记,勉励吾辈继往开来奋做英豪。
【愿景规划】
近日,该村陈群文书记充满信心地表态:接下来,将继续团结村两委干部,众志成城,围绕“农业稳村、旅游兴村、生态美村、民生惠村”的工作思路,提出了“一路二片三战役四重点”的十个重点工作目标,即兴建沿溪防洪堤,完成陈屋至大洋坝段的溪流防洪堤防护工程,打通村庄沿溪步道;打造二片,做好燕岩组片区建设和苏前片区建设的筹建工作;打赢“三大战役”,即按照县、镇的统一安排部署,打赢项目落地、脱贫攻坚、生态环保“三大战役”;做好“四个重点”就是要做好农业、旅游、平安、民生“四个重点”。
美丽乡村陈屋村将在村两委班子敢闯敢拼的干劲带领下,积极探索新模式,走出一条特色新颖的发展新路子。以闻鸡起舞的干劲,干事创业的拼劲,撸起袖子加油干,推动全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,谱写一首美丽陈屋之歌。(丘祖丹)
编辑:钟毅康 编审:杨其先 监制:张锋育