用电影治愈生活。
一转眼,从春节前夕停工开始,国内影院已经有快半年没有开门了。
整个电影行业都在硬抗死撑,没人知道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尽头。
新冠疫情对全行业的影响,是无差别的巨大打击,无人能独善其身。
我们来看看,中国电影正在经历怎样的至暗时刻?
票房巨亏:2019年的全年票房641亿,若电影院重新开放的时间推迟到10月,据《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》预估,2020全年票房收入恐将下降91%,仅为约60亿元。
影院倒闭:全国影院已停摆超过140天,有多达42%的影院认为自己有“关门大吉”的风险。
失业降薪:行业内普遍降薪,截止3月底超过3成人面临裁员风险,一部分从业者生存困难,被迫转行。
资本退潮:2020年至今从事影视相关的公司已有超过13170家公司注销或吊销,远超去年全年数量。
从6月11日起,北京的疫情形势急转直下,“新发地批发市场”成了众矢之的,影院开门的日子,可能又要一推再推了。
如果说在 2019年,中国电影人已经感觉到了丝丝的寒意,那么2020年则彻底进入了“冰河时代”。
我们用六个关键词细数“后疫情时代”的内地电影业。
票房巨亏
2020年,全年票房将迎来史无前例的大幅下降,无论下半年能否追赶,这已经是板上钉钉了。
从1月23日开始,《唐人街探案3》、《姜子牙》等春节档多部新片宣布紧急撤档,第二天全国所有影院宣布暂停营业。
超过6万张可统计票房的银幕,从这一天开始颗粒无收。2020年目前的总票房成绩,还停留在1月份的22.42亿。
从3月16日起,新疆、青海、内蒙古、甘肃等地部分影院曾短暂开业,但在3月27日就被国家电影局紧急叫停。据猫眼统计,在短暂复工的194家影院中,有50多家影院票房零收入,80多家影院票房收入在100元以下。
据中国电影家协会5月27日公布的《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》预估,以2019年月度票房为参考,票房收入按6个月恢复到90%的程度计算。
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
如果6月复工,全年票房预估218亿元左右,同比下降66%;8月复工年票房预估128亿元左右,同比下降80%;如10月复工年票房预估60亿元左右,同比下降91%。
如果全年票房降到60亿,这是什么概念?
这将倒退回2009年的年票房水平,不到2019年641亿票房的十分之一,真的是一夜回到解放前啊!
2009-2018年内地票房走势图
影院倒闭
长达半年没办法开业的影院,到底有多难?
不少影院从2月开始已经入不敷出,租金、人员成本、运营成本每一项都是支出,但现实是只有支出,没有进账。
据《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》数据显示,截止5月底,有多达47%的影院现金流告急,有42%的影院认为自己有可能会面临停业倒闭的问题。
有10%的影院认为自己将会转手,此外28%的影院表示,“等待总部统一安排”。
《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》
超过半数的影院,即将面临停业、倒闭、转手的艰难抉择,行业里几乎人人自危。
很多影院在积极自救,五花八门,无奇不有。
有的影院摆起了地摊,把爆米花、零食、饮料、电影衍生品等库存卖出,也有的打包低价售卖通兑电影票,但这部分的收入,对影院来说显然是杯水车薪。
有的影院改成了拍婚纱照的场地,文艺气质婚纱照,影迷们不想来一份吗?
还有的影院为了留住影迷,在影城楼下的广场做起了大排档。湖北枣阳的汉城国际影城,支起大排档全员上阵吆喝,每天能有大约五千元的进账。
据这家影城的经理估计,往年到五月底至少会有六七百万的营业收入,加上异业收入至少有八百万进账。如今虽然营业额很少,但总比零收入让人觉得有点奔头。
甚至还有影院老板,亲自摆摊卖起了烤鱿鱼。
当然也有很多影院撑不下去了,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影院闭店通知,真令人心碎。
根据电影专资办的官方数据,2019年度中国内地新增银幕8843块,银幕总数达到68922块,银幕数位列全球第一。
如果影院复工的日子仍然遥遥无期,错过了今年春节档再错过暑期档,再开业时,我们还会是银幕数全球第一吗?
悲观估计,近七万张银幕,会不会直接腰斩一半?
裁员降薪
比影院倒闭更严重更深远的影响,是越来越多的人,正在离开电影行业。
6月10日凌晨,博纳影业副总裁、资深电影人黄巍,从18楼的办公室一跃而下,坠楼身亡。
公司讣告称,他因为身体原因长期失眠心情抑郁。在这个夏天,他永远地离开了电影行业。
更多的普通从业者,面临的是降薪、裁员和被迫转行,拿着不足当地最低工资,仅有一两千元的微薄薪水,不得不另谋生计。
《电影院生存状况调研报告》
调查显示,在3月底已有20%的影院进行了裁员,这些裁员的影院大多是1000座以下的中小规模的影城。
另有12%的影院表示,目前正在进行薪酬调整,不排除后期裁员的可能。这意味着在后疫情时期,如果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工复产,经营压力将导致更多影院被迫裁员。
事实上到6月下旬,情况只会更糟,影院裁员的比例可能会突破50%,更多的电影人必须面对入不敷出,生计困难的残酷现实。
贾樟柯导演在微博上大声疾呼,“应该考虑影院复工复产了,有的电影企业日亏100万,100万电影从业者需要生存啊!”
当然也有杠精,会把“电影从业者”和“明星”画上等号,认为这个行业所有人都拿着高薪。
不是这样的!
影院门口的检票员,苦苦码字的编剧,演员们的修图师,片场的灯光师,带明星跑通告的小助理,甚至连时光君这样普通的小编辑,都是行业的一份子啊!
伍仕贤导演说,“那些拿着明星片酬说事的人,那些说电影行业倒闭活该的人,恰恰暴露了你根本不懂这个行业。”
“现在正在生死线挣扎的影视人,和所有人一样,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人,都是一样用劳动获取报酬的人。”
前几天的一张图“影视圈普世性职业生涯”,道出了在裁员降薪大背景下,普通从业者的心酸。
中国电影院需要紧急救援,百万电影从业者同样需要紧急救援!
请勿对号入座,如有雷同,纯属巧合
资本退潮
裁员降薪实在是无奈之举,放眼望去,大部分影视公司的日子同样难过。
据企查查数据显示,2020年至今从事影视相关的公司已有超过13170家公司注销或吊销,远超去年全年的数量。
四月底,上市公司2020年第一季度业绩陆续公布完毕,影视行业的24家上市公司,只有6家实现了盈利,18家亏损。
以大家熟悉的华谊兄弟为例,2018年亏损10.9亿,2019年亏损39.6亿,2020年一季度亏损1.43亿。
根据相关规定,上市公司第三年度连续亏损的,自公布第三年年度报告之日起,证券交易所应对其股票实施停牌。
留给华谊努力的日子不多了。
伴随着经济下行的大环境,热钱资本退潮,影视公司日子难过,制片投资将会更加谨慎。
从去年开始电影行业的监管明显收紧,多部影片频繁改档、撤档,电影人在艰难地摸索创作的边界。
3月底,博纳影业CEO于冬曾透露,新片《冰雪长津湖》因疫情停拍,不得不延后至今年入冬再继续拍摄,剧组1800人滞留丹东,200人滞留天漠,损失超过1.5亿元。
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,多部正在制作中的电影,拍摄计划被疫情打断。
这造成一个无法忽视的遗留问题,到明年下半年,国产新片可能迎来片荒。
今年下半年和明年初,如果影院开业,累积的未上映的新片,倒是还可以撑上一阵子。
2019年,一部《哪吒之魔童降世》加一部《流浪地球》票房就有97亿,强有力的大片,才是市场的强心针。
如果影院开业了,却没有足够多的好片子让市场回暖,全行业的日子依然会十分艰难。
观影习惯
半年没进影院了,影迷们的热情还在吗?普通观众的观影习惯,还要重新培养吗?
对铁杆影迷来说,对电影的热爱不会轻易更改。
据猫眼研究院5月29日发布的“观众观影意愿调查”显示,3月至5月期间,期待回到影院的观众比例,从七成提升至近九成,七成观众认为6月份适合回到电影院。
近六成观众认为,五一假期电影院未复工,给自己的娱乐休闲“影响非常大”或“影响比较大”,对男性和一二线城市观众来说,“影响非常大”的比例更高。
但对一年只去一次影院的普通观众来说,可能还需要大片拉动,他们才愿意重新迈入影院的大门。
疫情笼罩之下,大家宅在家中,观影习惯也悄悄发生了改变,越来越多人选择了在线观影。
从原定春节档上映的《囧妈》,试水上线“抖音”等平台,并卖出了6.3亿的高价。
《囧妈》的做法让不少观众觉得尝到了甜头,免费的电影谁不爱呢?
此举却引起各大影院、院线的集体抵制,甚至放言以后有徐峥的电影都不考虑合作了。
因为不少影院已为这部电影的上映,投入了包括宣传、物料等多方面资源,但片方单方面撤档,并转为在线免费播出,这是对电影窗口期,以及传统发行机制的颠覆性挑战。
后续还有大鹏的《大赢家》、甄子丹的《肥龙过江》以及郭碧婷的《机械画皮》等影片也选择绕过电影院,直接改为线上发行。
网络发行与传统电影发行的博弈,愈演愈烈。
何时复工?
时光君和所有人一样没想到,夏天都已经来了,电影行业的冬天还没有过去。
全行业的从业者和热切的影迷盼着影院重新开门,这一天何时能到来?
我们等待得太久了,希望和失望的心情交织在一起,变得有些苦涩。
在疫情常态化的情况下,整个电影行业的生存问题,是否也应该被提上日程了?
电影院被定性为“密闭式娱乐场所”,但全年全行业才百分之十几的上座率,常规影院都有通风系统,开工初期更会严格控制人数,观众的密度真的高吗?
在全球影院都陆续复工的背景下,国内影院何时能复工,复工的标准是怎样的,各地能否分区域实行?有没有具体细化可执行的规定?这些问题都亟待解决。
让我们用贾樟柯导演的一段话作为结语,期待电影行业尽快复苏。
“同事们每天都会为无人的影院做好清洁,每台放映机隔几天也会向银幕投出一束光线。守护电影院,等待汹涌的眼泪和纵情的欢笑。”
-END-
来源:时光网